月度归档:2016年02月

022914

我用三个词来形容 BMW i8

Future、Fast和Friendly是我觉得最适合形容i8的三个单词了。

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车型,甚至早已经是我们去年《汽车杂志》的十大好车,因为它的出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宝马在跑车制造的成就,甚至还展示了次世代跑车的一个发展方向,哪怕从现在的角度看来,它依然极具前瞻性,已经超出了我们一般对超跑的概念了。不过理念归理念,跑车终归要在路上跑的,并不只是单纯展示技术力量的载体。而我一直认为像i8这类型的插电混动的车型的体验应该分开两部分,一部分为常规的性能测试,另一部分则为生活测试,让其融入我们的生活,才能够真正感受插电混动在生活中的各种滋味。

0229012

为什么说i8是Friendly呢?

我也很难相信自己会对于一辆超跑说出Friendly一词,其实相处下来,i8给我的感觉真的非常友好,它没有我理解的常规超跑的那种让人紧迫的战斗气息,而且我还能说i8其实还算舒适的,特别当我试完同事手上的GTI试驾车以后,我也不怀疑对i8舒适性的肯定了,当然这个答案并不是我坐在i8的后排座椅所得到的。除了舒适性以外,i8的日常驾驶也是相当友好,纵使它有低矮的超跑坐姿和炫酷的开门方式,但它并没有沉重得让人受苦受难的方向盘助力,更没有为了极致性能而行驶顿挫的变速箱。那i8还算跑车吗?

022913

如果用我们固有的思维去衡量i8的话,它确实是友好得并不像一辆跑车了,对于我来说,最多只是把它当作一辆看上去很次世代的性能座驾,它似乎有点脱俗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这个时代的超跑。它可以带着我很安静地在闹市中穿梭,同时也能够有随传随到的动力响应。回家以后,拉出充电线,插上普通家用220V的电源也能够完成充电工作,而且由于电池容量并不大,基本上晚上消遣回来,早上睡醒电池都会是满满的,因为它纯电的续航性能只有可怜的30多公里,我认为电池更多时候是动力迸发的辅助而已。这一切都来得那么的自然,就除了外观比较吸引路人目光以外,i8在生活里真的可以静静地做个美男子。那些我们一直向往的嘹亮的发动机声浪和拳拳到肉的驾驶质感并不会在i8的日常使用中出现,至于它真的是友好到只有炫酷的外观,而没有强悍的性能吗?

022914

022915

它也可以Fast起来

要想知道i8有多快,首先要学会好好使用它身上的这套动力系统,不然只是单纯靠电动机或者汽油机,它的实力根本谈不上太多性能。一直以来,大家都容易会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总功率的概念比较模糊,大多数认为汽油机功率与电动机功率相加就是车辆的总功率,其实不然,因为大部分汽车的混合动力系统都是共同工作,因此最大功率往往是打折的。而i8则将汽油机和电动机分开独立工作,位于前轴之上的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为96kW,最大扭矩250Nm,主要负责前轴动力输出;而位于后轴之上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则压榨出170kW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达到了320Nm,而当这两套系统完全进入工作状态,也就是四驱模式之下,i8的最大功率理论上是可以达到两者总功率之和,也就是266kW。这样的参数对于一辆现今时代的超跑来说,真的是不足够吗?

022916

022917

在以上一堆充满科技感的数据背后,i8确实隐藏了不少实力,官方4.4秒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以及250km/h的最高时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实际的体验上,i8的电动机与汽油机的动力输出几乎是没有顿挫的,整个驾驶感受跟丰田的混合动力系统一样平顺,一脚油门下去,我都顾不上到底是汽油机还是电动机在工作,反正它们一起工作的时候给予我的动力反馈是相当积极的,特别是运动模式下,仪表盘都变成了充满挑衅的鲜红色,搭配车内喇叭所营造的发动机声浪,这样的加速体验非常带劲。然后问题就来了,这种加速感似乎缺少了点真实感,特别当你带着兴奋的心情经过隧道想来轰炸一下声浪的时候,你会发现关着车窗的听觉享受更“自然”,你想在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上获得让人肾上腺素攀升的声线,那是不科学的。

022918022919

不过要在i8身上挖掘让你获得快感的操控,那我只能说四个字——深不可测。i8天生就拥有一副很好的操控底子,首先全碳纤维车身结构,既有刚性又有轻量化的保证,其次前电动机和后发动机的布置让其有更好的配重,同时电池组被放在底盘的中央位置,也就是说i8的重心可以做到非常的低,配合高强度的碳纤维车架,整车的掌控程度在乎你的勇敢程度,再加上它的四轮驱动系统,让我感觉似乎进弯的速度是由我来控制,并不是车本身的底子决定,那种深不可测的实力是真的让我敬佩。假如你希望能够像M3那样轻易拉出长长的烟雾那是有困难的,但你希望能够在赛道上跑出更快的圈速,那么i8绝对是一利器。特别当你入弯前大力制动时,电池获得充电的机会,然后出弯时也能够辅助汽油机一起发力加速,这是一个很好的循环过程。

022920

022921

它是future的使者

如果你想否定i8的驾驶质感,那是不环保的说法,我敢说每一脚的重刹都是在为环保作贡献,开着V8或者V10超级跑车的你会这样说吗?因为i8代表的就是另外一种超跑的态度,它是代表着未来的一种趋向。驾驶质感不一定是硬邦邦才有感觉,也可以像i8那样,容易驾驶得让你感觉深不可测。不可否认,像法拉利488、保时捷911这类主流跑车确实能够引起热血青年的注意,各方面的感受都符合现阶段人们对跑车的常规理解,但这种认知放在i8上则有点不合时宜,它没有大排量的发动机,不可能有高亢的声线,也不会有吓人的油耗,但有着一份其他超跑不能媲美的友好快感,或者在更多人眼中i8只是一辆合格的性能车,但它的确有着超跑的面孔,特别是科幻的造型已经值回票价。

022922

好了,回归到最现实的问题,200万元的跑车,你会选择i8吗?我想我真有这笔钱买车,还要先考虑我家有没有车库,还要去供电公司报个专线,还得想想回家的路况……或者真正买得起i8的人更多是出于一份任性,更希望是得到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受,那么我觉得i8已经挺适合了,反正你想想有多少超跑可以作为每天上下班的工具?而i8就能够做得到。

022923

022925

022926

022927

022901

矛盾的总和 Alfa Romeo GTV 3.2

Alfa Romeo的名声,很大程度来自意大利人对美学与操控的偏执追求,然而市场竞争迫使产品DNA向主流市场妥协,但妥协背后,GTV又隐含了工程师对跑车性格的最后坚持。

相信AM的资深读者不会陌生,我们曾在“经典车”单元中介绍了多款Alfa Romeo的经典车款,其中有辆1974年诞生的GT2000在师傅巧手与悉心照顾下,已经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光彩,而本文主角GTV 3.2,正是GT2000诞生将近30年后的继承车款,这是属于90年代后Alfa Romeo的重要转型之作,是Alfa的美学分水岭。

022901

提到GTV,不免要将时光推回90年代,先来看看Alfa Romeo这位义大利名媛的美丽与哀愁。上世纪90年代,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与洗牌,汽车科技从机械逐步迈入电子化时代,日本车的崛起,大举攻陷了美国与欧洲市场,德国品牌不断地在豪华车与运动车型领域攻城略地,这让一直以来以设计与性格著称的意大利车倍感压力。过去Alfa给人的印象是热情与个性,但品质妥善率乏善可陈,为了扭转过去人们认为Alfa只顾驾驶乐趣而忽略可靠度的问题,在被纳入FIAT集团之后,车厂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在集团资源最大化的考虑下,将旗下所有车款改为FF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配置,一时之间“操控已死”的评论充斥在Alfa车迷之间,导致后来推出的155、146车型销售惨淡,尽管后来当家的156车系成功扭转了颓势,但因应FF化的设计,Alfa的设计语言与对运动性能的诠释也进入另一个世代,而这当中,GTV就是重要代表!

022902矛与盾的拉扯

在一般车迷的心目中,80年代可以说是Alfa Romeo最辉煌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年代,尤其是前置发动机、后置变速箱、后轮传动的Alfetta车系(GTV后来沿用许多其中设计)是绝对的经典。1972年诞生的全新房车Alfetta,在当年车坛是一项创新,尤其在底盘的设计上,Alfa工程师运用了上世纪50年代许多方程式赛车的技术,参考Alfa参赛车辆159 Grand Prix赛车的理念,在前置发动机、后轮传动的架构之下,将变速箱、差速器、后刹车等等安置于后轴中央,使得车辆前后配重得以逼近完美的50﹪:50﹪,这也让Alfetta具有超高水平的动态性能与平衡性。

022903

成功推出了Alfetta房车后,车厂乘胜追击,委托知名的乔治亚罗设计双门的Coupe车款,在1974年推出时称为Alfetta GT,在1976年GTV2000车系问世后,泛称GTV车系,事实上应该有GT1600、GT1800、GTV2000等等车名差异。另外前述提到的底盘设计,也是Alfa Romeo GTV的重点,前悬挂采用有助操控的双A臂,后悬挂则是独特的“DeDion”机构(后来Smart车款也采类似设计),具有平衡配重功用与降低簧下荷重取向,这个设计从Alfetta延续用到GTV,随后也由经典的75车系所继承。

022904

颠峰与绝响:GTV6

第一代GTV车系虽然拥有来自于Alfetta的优异底盘,但初期仅配置排气量1.6升、1.8升与2.0升等四缸动力系统,即使在1977年导入了具有双化油器/四喉直喷的2.0升排量发动机,122bhp的动力输出在跑车的标准下,仍旧难以让性能迷满意。

022905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Alfa在1981年为GTV移植了来自Alfa 6上的一台排气量2492cc的V6发动机,同时在燃料供应系统方面也采用了BOSCH L-Jetronic喷射系统,使得这台发动机具备了160hp的动力输出,而车则名为GTV6。值得一提的是,GTV6车款的离合器配置采用了当时市售车中少见的双片式设计,这种方式即使在今天的新车市场上一样不多见。至于车辆外观部份,GTV在1980年进行改款时,已经将原本的电镀保险杆更换为黑色塑料制品,所以GTV6在外观方面给人一种比较新颖的感觉,另外GTV6从外观上最容易辨识的部份,是由于装置了V6发动机而修改的发动机舱盖,不仅仅在中央部份有着明显的隆起,同时在中央部位也有黑色塑料上盖,看起来个性更加鲜明。

022906

GTV车系从1974年诞生,发展到1981年的GTV6车款,可说是到达产品的极致与巅峰,不管是在车辆的性能方面,或是代表性上,GTV6车款都堪称是最强悍的市售GTV车款,所以也特别受到GTV车迷的青睐。GTV6诞生之后,由于强悍动力与优异的底盘表现,在当时的车坛中时常被拿来与保时捷944甚至是911做比较,足以证明六缸系统加入的GTV6,已经在车坛中具备了与纯种跑车品牌一争高下的实力。

回顾与前瞻

众所周知,Alfa在90年代遭遇了产品品质与财务上的重大危机,大量的FIAT技术被运用在Alfa车型上,但两大品牌性格与客户群本就不同,FF化的Alfa果然饱受批评,而1995年诞生的GTV正是FF化的第一代GTV,演进到本文主角中又经历了两次小幅修改。笔者今次试驾的主角属于2004年式车型,有别于过去乔治亚罗操刀的刚毅线条,Pinnifarina工作室操刀的外型,新世代的水箱隔栅与更显利落的侵略线条,多了些许流线也多了更多光影的变化。

022907

此代GTV在1999 年进行内装改款,中控台由黑色转银,更添现代感,而 3.0 V6 车款也追加了六速手排变速箱,加密的齿比,对于操驾上更添助力。随后的2003 年GTV进行最后一次改款,加长的水箱护罩,符合自147、Alfa GT以来新一代的家族面貌。至于素负好评的3.0 V6 24V发动机则再加进化,沿用156 GTA的3.2L发动机,由于发动机监理系统调校不同,使得此动力单元的输出由GTA 的250hp小降为 240 hp,加以前双A臂、后麦弗逊多连杆的悬挂系统强化,搭配ASR电子防滑系统,提高操驾安全。

022908

犹记在2001年曾有某篇外电报导,是一家媒体对Alfa Romeo总裁进行专访,记者提问关于GTV上市五年后的改款车推出计划,总裁霸气地回答:“这部车,是移动的艺术品,目前并没有改款的必要。然而,潮流不断,就算列入经典之林,总需要后浪推进,方显不可取代之价值。”意大利人对设计的霸气与坚持可见一斑!

被封印的弯道表现

关上厚实的车门,一屁股塞进狭小的座舱中,Alfa的驾驶界面再熟悉不过,轻扭钥匙启动发动机,低沉的运转声被隔绝在车室外,轻拉转速声浪瞬间飙高,略带金属共鸣的高频声浪仍充满意大利车不羁的性格。在山道空荡荡笔直的直路上,笔者很轻松地将速度推到150km/h以上,短冲程的活塞冲程设计在3000rpm一路上到7300rpm之间都非常活泼,六速手排挡位清晰,换挡手感爽脆直接,由于齿比颇密,不断地升降挡与跟趾补油的过程好不畅快!

022909

直线将尽,退挡轻轻刹车准备过弯,轻打油门带点侧滑抛进弯中,感觉尾部稍微滑动,很快又恢复行进路线,较之当年GTV6比较神经质的后轴动态,前驱GTV的动态显得文明许多,之后几个较小的窄弯本想较大动作带过,但是方向盘转动行程较长,有点手忙脚乱,刻意减低速度减缓推头,V6的重量还是让过弯时脚下油门不由自主收敛了许多,只好被迫在弯中踩刹车勉强带过。 022910

此辆GTV虽然车龄超过十年,在车主悉心照料下仍容光焕发,各方面状态都非常优异。相较BMW Z4或是Boxster等后驱跑车,前驱车在操控上的物理特性毕竟还是有所不足,尽管充沛的扭力加上默契绝佳的六速手排在直线上毫不逊色,但弯中濒临极限时,速度余裕相对有限,难以再推升过弯极限。

完美并不完美

回到现实中,停好车仔细端详GTV的种种设计,夹在4C Spider与GTV6的中间,这辆当年Alfa总裁口中完美的跑车并不完美,但从乔治亚罗转换到宾尼法利纳,再回归到Alfa自主操刀的设计,眼前的GTV就像原厂摸着石头过河的过渡产品,里头有工程师的坚持,但痕迹更明显的似乎是股东会的妥协!

022911

022501

上汽大众朗逸&朗行

历经了两次改款,月均销量依然在3万辆左右,我相信凭借这样的表现就能够轻松成为上汽大众的摇钱树了。

022501

论如何针对中国市场定制车型,朗逸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自2008年亮相以来,历经两次改款,至今依然保持月均销量3万辆的成绩,基本上成为了中国轿车市场最好卖的产品之一了。但要问我朗逸是不是一辆十全十美的车,以我个人的标准来看它还算不上,但它确实满足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也看出了大众集团对中国市场的精准洞悉。

022502

在试驾前,我已经能够看到上牌的新朗逸在路上跑,可想而知朗逸的受欢迎程度。其实朗逸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改款之后朗逸更像帕萨特了,符合了多数消费者对于大气的需求:虽然买不起大车,但车看上去一定要够大气。其次,朗逸通过各种手段让空间看上去也足够大,虽然最后的结果就是坐垫长度不足,正好尾箱的空间依然充裕,就算是两厢的朗行,其行李箱空间也相当充足,这样能够给首次买车的消费者留下好印象。然后,朗逸的储物空间已经轻易将同级别的日系对手比下去了,内饰用料虽是以硬塑料为主,但营造出的实用风格倒是相当讨喜。更重要的是,拥有以上一切后,又挂上了一个大众标,大家就会默认套上硬朗、底盘扎实、德系风格等各种附加光环,于是,一辆热卖的车就这样诞生了。至于为什么兄弟车型宝来却卖得不够朗逸好,我想大概只有风水能够解释了。

022503

这次试驾,大众将朗逸和朗行都一同安排了给我试驾,比较遗憾的是我没有抢到装备1.2T的Bluemotion车型,这也是这次改款增加的动力系统,不过仅在朗逸身上装配,而朗行则继续使用1.6L和1.4T这两套动力组合。朗逸&朗行的行驶表现依然是典型的大众风格,只能说不过不失,毕竟平台摆在那,任凭拥有再高深的调校技术,依然是有极限的,甚至在深挖舒适性的时候,朗逸的表现多了点生硬,不过我相信更多消费者会喜欢这种所谓的“扎实感”。至于动力表现,鉴于我试驾的车型为1.4T,因此无需担心会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再要我挑毛病的话,我就觉得朗逸中控显示屏的位置已经不合时宜了,开车总需要低头看,明显不符合人机工程学。不过都不要紧,反正朗逸的消费群体可能会更喜欢这种经典的操作方式。

022504

最后问我选择朗逸到底行不行?我想假如你只是要买一辆普通家庭用车的话,那么它确实很称职,假如想在这个基础上再加点个性,那么朗行也是可以,毕竟它的空间表现已经很接近一辆旅行车了。不过别忘了这个价位,已经有英朗和轩逸在不停地撼动它的销量冠军宝座位置。

022401

在零下24度里热血沸腾!全国越野车王争霸

当黄沙飞扬、赛车飞腾时,低温里的热血会是沸腾的,相信参加越野赛的车手们也是这般!

022401

从南方广州直飞东北大连,只为直击2015营口港旅·全国越野车王争霸赛营口收官战,不过在短短三小时内经历从南方暖和的气候到东北冰天雪地的天气,实在有点儿不太适应。比赛当天,道路结冰黄色预警,室外温度直跌零下17摄氏度,甚至刮起了大风蓝色预警,此时体感温度早已跌破零下24摄氏度,腿脚哆嗦,暖宝宝当符贴,外加手机自动关机,成为现场每个人的真实写照……难道《南山南》里的“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都是骗人的吗?

022402

人与车的大考

当比赛开始后,我才惊觉这种想法是错的,因为亲历观赏越野车激烈的竞逐,足以让人热血沸腾。不同于一般越野赛采用单车计时比赛,此次在营口举办的全国越野车王争霸赛的赛道是由全长1.8公里的封闭式、双车同发的赛道组成。同时设有三连坡、炮弹坑、跷跷板、起伏路、深水坑、双边桥、台阶路、沼泽地、轮胎阵等障碍,为各路选手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我相信,面对这次的考验,车手们也会是热血沸腾的。

022403

对于普通越野车来说,“跷跷板”项目是很考验悬挂吸能能力和避震能力,而现场参加比赛的车辆很多都是老一代切诺基,通过加固的大梁,重新加工的变速箱承托板、前后多稳定杆式螺旋弹簧整体桥来保证车辆可以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甚至有些车辆通过改装气动差速器锁来提升通过性,这种做法展现了参赛者们对于越野的追求与执着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

022404

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对于一般越野爱好者来说,通过“V形槽”也是不小的难度,实际上如果驾驶者技术不过关,是非常容易导致车辆通过时侧翻,即使是专业选手也不例外。V型槽两侧斜面横向附着系数比一般道路略小,它对于车型轮距和轮胎的考验都很大,如果轮距不够,很容易侧滑,在笔者观看赛事的两个小时内,就有不少车辆发生翻车事故。

022405

驾驶着越野车跨越“炮弹坑” 对于越野爱好者来说,算是很有成就的一件事儿,但对于这些深度改装的越野赛车来说,只是小事一桩!不仅如此,赛道还设有多个急转弯﹑湿滑的雪后路面、坑洼不平的路段、泥泞的颠簸路段、上坡下坡、各类路障,这些都需要选手们精湛的技术和极佳的赛车性能,需要选手们人车合一方能战到最后!

022406

0219

夜太美 One Night In

021902

一次看似常规的全新BMW 7系试驾活动,因为一个特别安排的环节让我对其充满了好奇,即“夜间试驾”。相信每个驾驶者都有过夜间驾驶的经历,这并不稀奇。每当太阳落山,城市里逐渐霓虹闪烁,“游车河,观夜景”甚至成了某些司机朋友的爱好,或招待外来亲友的必选“节目”。白天平淡的周围经过灯光的装点,在夜晚却能散发出别样的光华。也许你平日里并没有特别在意,但夜间驾驶确实是与白天驾驶截然不同的体验。夜幕让霓虹更加靓丽,但也带来了视线差的安全隐患,安全性也就成了夜间驾驶重中之重。

提到宝马,大家自然会想到令人愉悦的驾乘体验。以往,这种所谓的愉悦主要来自于操控和速度。但对于全新的BMW 7系,“愉悦”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而这种改变要先从后排说起。

021903

 “开宝马,坐宝马”是这次全新7系的口号。像一对翅膀一样的迎宾光毯让上车充满了仪式感和尊贵感。坐进后排,3210毫米的轴距带来了相当宽敞的空间,电动收折副驾驶座椅后,更是提供了头等舱的乘坐享受。当然,即使副驾驶能向前移动90毫米,后排靠背倾斜度可调整为42.5度,再加上按摩、座椅通风与加热,对于一台宝马的旗舰豪华轿车而言,这些都算不上独到之处。

021904

新7系区别于以往的最大突破在于提升了车内的视觉享受。包括充满格调的多颜色环境照明灯、发光柱和全景玻璃天窗Sky Lounge。环境照明灯是在仪表板区域、车门扶手、前排座椅靠背上的储物袋以及脚部空间提供间接、柔和的照明。此外,还有登车照明灯和迎宾踏板照明饰件。通过iDrive可调用六种颜色的光效。

021905

新开发的发光柱垂直布置在B柱区域,柔和的光源为后座带来充满格调的照明。照明强度可通过触摸传感器或iDrive进行调节。再加上与环境照明灯联动的全景玻璃天窗Sky Lounge所营造的璀璨星空,新7系的后排俨然成为了豪华的私人影院。

021906

既然是私人影院,就少不了影音系统。两个10英寸显示屏由一个可取出的7英寸平板电脑控制,1400瓦Bowers & Wilkins 钻石环绕声系统采用10通道放大器和16个部分带照明的扬声器。一向喜欢坐在驾驶位的我还是第一次爱上这样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香氛系统)于一身的后排空间。

接下来,更精彩的来了。我终于还是回到了自己更习惯的驾驶位上。但新7系的各种玩法让我一直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驾驶上。也许你认为这很危险,但事实却是恰恰相反。

021907

最早在i8上量产的激光头灯也配置在新7系上,照射距离达475米的远光灯(实际可照射600米,因国内法规被限制在475米)几乎照亮了整条高速公路,这种在夜晚的通透感是我从未经历过的。不仅如此,激光头灯的光束还能自动避开对向来车,避免使对方驾驶者眩目。同时,其还有结构紧凑、重量轻且能耗少的特点。

021908

与激光头灯配合进一步提升夜间行驶安全的还有夜视系统。其在控制显示屏上显示人、大型动物和其他发热对象的实时视频图像。此外,还可用前大灯照亮所记录对象。

像后排一样,前排同样被柔和的多颜色环境照明和全景玻璃天窗Sky Lounge所包围。而接下来我进行的隔空操作就是新7系最大的亮点之一——手势控制。在中央显示屏前,你可以用6种手势与车辆交互。识别手势的摄像头就位于天窗控制区。

食指指向前方,做缓慢的圆周运动用于调节收音机节目的音量。它在大约一整圈圆周运动之后被识别到。顺时针方向的圆周运动可提高音量,逆时针则降低音量。如需接听来电或确认检查控制信息,驾驶员可以伸展食指并指向控制显示器方向,然后再次收回。根据不同状况,沿车载显示器宽度朝向乘客侧滑动手势,可以拒接来电或者关闭已打开的显示器信息窗口。

利用BMW手势控制也可优化选配系统全景摄像机的操作。如需更改镜头远景,只要将拇指和食指并拢,朝向所需方向水平移动手部即可。朝向控制显示器方向一起伸展食指和中指作为另一手势可供使用。驾驶员使用这种手部运动可以启用先前已确认的功能。这些手势的归类通过显示相关功能列表的iDrive 菜单进行。可供选择的还有住址目的地指引、收音机节目的静音切换和重新启用、控制显示器的打开和关闭以及直接访问视听娱乐功能、信息和通话记录。

这些手势需要习惯和适应,掌握了识别标准后,操作的准确性是很高的。我在车里不停地手舞足蹈,感觉就是不能好好开车。虽然这是我最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一次驾驶经历,但依旧不会发生危险。原因就在于新7系的多项主动安全驾驶辅助系统。

021909

主动巡航系统可自动控制与前车的距离,远近分三档调节,再配合主动转向系统,可通过小幅度修正方向实现自动跟车。即前车转弯,后车跟随转弯。如果前车变换车道,后车则会取消跟车,保持当前车道,定速巡航。此时,作为驾驶者的我只需把手轻松地放在方向盘上,并不需要太多主动的操作。即使前车刹停,后车也会随之刹停。主动转向的角度是有上线的,超过这个上线,依旧需要驾驶员完成转向。如果方向盘内置电磁线圈无法感知驾驶员的手,便会声音提醒,若还没反应,系统会自动解除辅助驾驶控制系统。

021910

至于主动跟车系统,在前车非紧急制动时,后车可实现自动刹停并避免碰撞。但若前车紧急制动,后车的碰撞预防系统会介入,此时只能尽可能避免碰撞或降低碰撞损害程度。另外,当车辆检测到侧面有车辆靠近并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会采取主动躲避措施,但躲避动作并不会超越车道线变换车道。

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夜间试驾体验就这样愉快地将要结束了。但新7系的“黑科技”展示还没有结束。升级的自动泊车系统不仅实现了自动转向,还实现了自动刹车、自动换挡,整个泊车过程,驾驶者只需按住自动泊车按钮即可。不仅如此,新7系还具备智能钥匙遥控泊车。从某种意义上讲,新7系基本实现了半自动驾驶。至少在驾驶目前这辆车时,不集中注意力驾驶也不会发生危险。

那么新7系开起来怎么样呢?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它驾驶起来比以往的历代7系都更优秀。前后重量分配50:50的完美平衡、空气悬挂、主动防侧倾、更高效的动力系统、xDrive四驱系统以及数不尽的技术改进让它保持并发扬着家族的驾驶特性。但新7系诞生的意义远不止如此。事实上,它营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它在尽可能地去掌控与驾驶相关的一切,并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从新7系开始,无论是驾驶快感还是乘坐享受,都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元化的感受。它依旧属于驾驶者,也属于乘坐者。同时,它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着未来。

021911

 

这才是全尺寸 Lincoln Naviga 001

这才是全尺寸 Lincoln Naviga

不像MKZ、MKC那样带有一丝丝欧系车风格,全新的林肯领航员是一款纯正美式风格的SUV。然而太过于纯正的美式风格,是否国人能接受呢?

这才是全尺寸 Lincoln Naviga 001

百万级别的豪华SUV,没有一款会设计得小。然而当我亲眼看到林肯领航员与宝马X5或者奥迪Q7等并排的时候,才领悟到所谓全尺寸豪华SUV该当如此。

说来惭愧,以鄙人如此娇小的南方人身材要坐进领航员如此庞大的美式全尺寸SUV驾驶座里面,必须像猴子爬树般四肢并用。左脚踏上自动伸缩的迎宾踏板,左手扶着A柱的把手,然后借力“爬”上去。好不容易坐进驾驶座里面,别以为你就马上可以溜之大吉。因为林肯领航员的驾驶座空间实在太大了,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调整好适合自己的驾驶姿态。还好并没有太多怪异的设计,挂上D挡,给油就走。

这才是全尺寸 Lincoln Naviga 002

不得不说,驾驶着这款5米长、宽和高都接近2米的大块头穿出酒店的羊肠小道,手心情不自禁冒汗,生怕碰到周边的障碍物。之后在弯道上转动方向盘,刚才的怯意马上消除了不少。那么庞大的SUV转向居然如此轻盈,而且不是轻得虚无缥缈,而是拥有一定质感的转向。驶上大路之后,公交车般的驾驶视野让我信心大增,之前那强烈的压迫感也烟消云散。

这才是全尺寸 Lincoln Naviga 003

除了那威武的车身尺寸,我相信领航员更多争议性的地方莫过于那套动力系统了。3.5L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是目前最大排量的EcoBoost系列发动机,是福特EcoBoost系列的旗舰。作为旗舰,这台发动机的确拥有更好的技术与更好的调校,相比起EcoBoost其它小排量发动机,它功率输出高那自然是情理之中,但是那个运转质感与平顺程度也是充满旗舰风范,三分之一不到的油门开度,足以在打一个哈欠的功夫便可完成超车,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领航员车身净重已经达到2.8吨,如果再坐四个人装载一些行李,那么达到3吨重根本不在话下。全油门踩下去,发动机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涡轮迟滞与爆发,依然从容而渐进地将强大的扭矩释放出来。官方给出的数据是这大块头0~100km/h的加速时间大约7秒左右,够不够力那是根本不在考虑范围。有一点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就连崇尚大排量的美国市场,领航员也不再提供V8发动机车型。

这才是全尺寸 Lincoln Naviga 004

另外一个争议点我认为是其变速器,说实话那副6AT变速器自身并无大过,换挡时机与配合度都非常符合领航员这种从容的风格,与发动机乃是非常成熟的匹配。但放眼其它豪华品牌,均配备了更先进更高效的8AT变速器,无论对消费者的宣传还是实际的驾驶质感,都大有补益。当然,我不厌其烦再说一次:其实这副6AT与发动机的匹配度已经非常高,正常行驶几乎看不到有任何短板。

这才是全尺寸 Lincoln Naviga 005

作为豪华品牌,动力系统与底盘质感自然都是高水准,而这个环节林肯领航员更是表现出更淋漓尽致的美式风格。尤其隔音方面,以120km/h速度跑在高速上面,噪音居然和80km/h的时候差不多。虽然是非承载式车身,行驶舒适感也不比城市SUV差。有一点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领航员在硬件方面拥有非承载式车身加上适时四驱,应付一般泥泞路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它毕竟车身轴距太长,爬坡或者通过炮弹坑的时候难免会托底。

这才是全尺寸 Lincoln Naviga 006

相信领航员如此庞大威武的造型无人不喜欢,除了它没有V8发动机,几乎可以说是国内能够买得到比较纯粹的美式豪华SUV。但你懂得,越是纯粹的美式风格越显得粗糙。林肯领航员的内饰便是如此,细细打量车内,无一不是用上等的材料,但就是不够精致细腻。

百万级别的豪华SUV当中,林肯领航员算颇具性格的。当然,也需要有性格的消费者。

读心有术 上汽通用雪佛兰乐风RV 001

读心有术 上汽通用雪佛兰乐风RV

素未谋面,却又懂你的心思,这就是乐风RV。

换一种方式体验

读心有术 上汽通用雪佛兰乐风RV 001

我是抱着对售价非常敏感、但又希望能得到一款好产品的消费者心理去感受乐风RV,毕竟这类车的受众群体对车的接触并不多,对自己用车需求的了解可能也处于比较初级阶段。

低价而不低质

读心有术 上汽通用雪佛兰乐风RV 002

乐风RV早就在广州车展上市,价位是A0级小车竞争最激烈的空间——7.49~9.99万元,在这个价位内,无论是自主品牌的产品或者是合资品牌都有一大堆产品,包括一些上市时间不短的A级车低配车型,也都与乐风RV的售价有所重叠,所以乐风RV除非有过硬的产品力,否则要在这个市场内突围而出,所遇到的困难不少。

但乐风RV有独特的竞争力,这无关乎价位带来用料以及其它各方面的限制,而是即便是一款为年轻人代步的休旅车,它也展示了足够的诚意,在人机工程以及设计方面展现了非常多的心思 

读心有术 上汽通用雪佛兰乐风RV 003

我一打开车门,就能感受到泛亚工程师的煞费苦心。实际上,这个价位的车型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成本的影响,用上大面积的塑料制内饰部件是情理之中了,乐风RV也不例外,但它能打动人的细节就是这台车的“新车味”(实际上是挥发剂、塑料件等气味大户所散发出来)几乎难以察觉,明显地为车内良好空气质量打下了好基础。许多第一次购车的用户,往往会拿着那长长的配置单考量,但却容易忽略了车内空气这一项,乐风RV无疑为车主的健康考量甚多。

读心有术 上汽通用雪佛兰乐风RV 004

令我一赞的还有乐风RV的坐姿和视野,休旅车的风格就应该朝着驾乘轻松的方向走,乐风RV可谓贯彻了休旅车的风格,而不仅仅是空有头衔。乐风RV的车头较短,A柱的设计也偏向较为垂直的样式,且配合坐姿较高的座椅,这就形成了盲区少、视野开阔的特征,令驾驶者充分享受到轻松的驾驶乐趣。

读心有术 上汽通用雪佛兰乐风RV 005

就休旅车的角度来看,尽管乐风RV是一款A0级小车,但空间也必定是需要纳入考量的重点之一。它的整体表现跟以空间利用见长的飞度相比并没有太逊色之处,而优胜的地方当然在满载时的空间,乐风RV能够为4人提供足够的舒适感。而且,乐风RV的座椅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对腿部以及腰部的承托力都相当到位,在长途驾驶时,它的优点就会展露无遗。

无感式的驾乘

能把眼光放在这级别的买家,大多对动力没有太强的要求,即便是飞度那131hp的暴力小机器,按照国内驾驶者的普遍习惯也不过控制在2500rpm以下而已,所以,能够调出一台开着省油、用着省心的机器,更符合主流客户的需求。

读心有术 上汽通用雪佛兰乐风RV 006

乐风RV使用的是一款1.5L 带DVVT技术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匹配来自爱信的4速变速箱,在油耗方面,是不能再以老眼光来看待通用的车了,它在时速80km/h的油耗不过5L/100km,即便经过我地板油的暴力加速测试,仪表盘的行车电脑显示屏也不过出现7.7L/100km数据。更难得的是,爱信变速箱跟发动机的配合出奇合拍,换挡如行云流水,每次都能把握换挡最佳时机,要轻快即可控制在2000转以下,欢快如小马驹,要加速也能随你kickdown保持接近4000转,斗志昂扬直达高速法定限速,可谓任劳任怨。再说一次,不要在意挡位多寡,就是6速的变速箱,也不一定能做到这套组合的表现。

我没有打算来谈乐风RV的操控,因为消费者对这方面的表现关注并不多,但却要谈一谈它的底盘。这副底盘所表现出来的质感是会超出消费者的预期,在坑洼路面悬挂的动作足够轻柔且快速,没有太多多余晃动,有一点欧系小车的风格,如果能对那抓地力勉为其难、噪音抑制水平也相当一般的玛吉斯轮胎进行升级,那乐风RV在舒适性方面的表现将彻底站在该级别的领先位置。

做该做的事情?

读心有术 上汽通用雪佛兰乐风RV 007

要堆砌一大堆配置弄辆颜值漂亮的车来,对车厂来说全然不是难事,但能真正做到贴合用户需求的,似乎就没有多少,而具备贴心人性化设计、合适的配置乃至调校不错的乐风RV,确实是能够满足年轻人对第一辆车的需要。

海马S5 1.5T MT 001

海马S5 1.5T MT

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搭配手动变速器,补强了海马S5的动力系统,也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海马S5 1.5T MT 001

之前海马S5搭载的是1.6L自然吸气发动机,推动S5本身不算太重的车身还算比较轻快,但由于低转扭矩不足放大了动力稍逊的现象,所以换装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既可追逐现在消费者喜欢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潮流,也可以补强动力系统,一举两得!

海马S5 1.5T MT 002

这副代号为GN15-TF的1.5T发动机,厂方并没有公布太多技术细节,单从数据来看,这副发动机的输出接近于2.0L自然吸气发动机。对比其它自主品牌的小排量增压发动机,海马1.5T数据都非常抢眼。不过数据始终是数据,实际情况却不太漂亮。这副1.5T发动机没有解决传统涡轮增压的一个毛病,就是低转乏力。正常起步和原来的1.6L发动机差不多,需要深踩油门把转速拉升到超过2000转才感觉到充盈的扭矩传递过来,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刚才所说这副发动机的输出数据其实很漂亮的确所言非虚,当转速超过2000转之后强大的扭矩如约而至,造成了明显的涡轮迟滞之余,需要超车的话需要一点耐心去等候发动机的转速上升。不过这套动力系统也并非一无是处,与发动机搭配的6MT变速器无论换挡质感还是齿轮比的调校都恰到好处。

海马S5 1.5T MT 003

海马S5车身尺寸小于H6、CS75等车型,因而S5在比较狭窄的道路快跑起来,有类似缤智的灵活感。不过速度一旦太快了,那四条佳通轮胎实在hold不住。而且舒适性跟CS75比起来还是要欠点火候。加上隔音没有妥善处理,底盘质感没有CS75那种高级感。

海马S5 1.5T MT 004

内饰方面可以看出海马是非常用心去设计,尤其做工与细节处理都没有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不过在人机工程方面却需要消费者去习惯一下,尤其是车窗的升降按钮设计居然模仿了雪铁龙DS放置在前排两个座椅中间位置。总的来说,S5的内饰已颇具精致感,不会显得俗套和有模仿的痕迹。

和大多数自主品牌一样,海马S5不缺好的硬件,依然缺乏好的调校。

我就是不喜欢SUV Volvo V60 C 001

我就是不喜欢SUV Volvo V60 C

原本以为,不用如此在意Facelift的911 Carrera的,无非就是个991.2,按照之前的套路马力加一点,电子系统升一级,再加上些配置,也不过如此了吧? 

我就是不喜欢SUV Volvo V60 C 001

简而言之,V60 Cross Country就是V60的底盘升高版本,而且加强了部分SUV属性。

为什么不选择更高大的SUV啊?这是很多人看到V60 Cross Country所抛出的第一个问题,特别是现在SUV火热销售的年代,SUV在更多人的心目中拥有更强势的地位。其实在中国市场,像V60 Cross Country这类型的跨界车型的最大敌人并不是SUV,而是产品自己本身,因为要让消费者去接受,已经不是时间的问题了,而是用车环境和文化底蕴的问题,因此你可以看到像Audi的A4 allroad和A6 allroad同样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因为它依然可以有着轿车的操控,所以好

我就是不喜欢SUV Volvo V60 C 002

如果是熟悉V60的人,都会觉得V60 Cross Country看着挺熟悉的,V60 Cross Country确实正是V60的跨界版本,除了车身高度以外,车身长度和宽度都和V60一样,那么空间表现方面自然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乘客上车姿态会有所变化,毕竟201mm的离地间距让V60 Cross Country拥有了更多可以越野的资本,要知道这样的离地间距已经达到了Q5和GLK的水平了。虽然底盘高度是有所提升了,但V60 Cross Country的整体底盘结构与V60相差不大,只是多了一套AWD四轮驱动系统,而且它的底盘调校依旧保持了欧洲车的一贯硬的水准。这样的设定也让它有了更多操控的资本,虽然这种偏硬的调校对于越野来说简直是个噩梦。我曾用略高的速度冲过一段鱼塘边上的坑洼泥路,通过性方面我倒是不用担心,但我的屁股都有好几次颠到离开了座椅表面,事实告诉我V60 Cross Country还是一个城市人,真正下乡的活还是要交给XC60,只是它能够承担部分V60不能承载的工作而已。

我就是不喜欢SUV Volvo V60 C 003

V60一直是我心仪的旅行车,除了靓丽的外形以外,还有那份厚重的驾乘感受,并不是说它有多好的操控多好的人车交互感受,只是拿着方向盘的那份安全感让我很踏实。而V60 Cross Country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或者我本来就喜欢Volvo的这种厚重的驾乘感吧,它不灵活,也不轻快,更没有灵敏的转向,甚至稍快的速度进弯还会比对手更早出现转向不足,不过这一切已经比一辆SUV要好了,起码开着感觉还是一辆轿车,而不是一辆SUV,它身上操控“好”的标准也只是相对一般SUV而言的。

急性子但能够稳下来

我就是不喜欢SUV Volvo V60 C 004

V60 Cross Country身上服役的发动机依然是有一定年头的2.5T直列5缸发动机,这台5缸发动机虽然并没有什么抢眼的亮点,但给予驾驶者的力量感却是充足的,而这份力量感一方面来自于声音,低速时那种并不动听却难以形容的低频声让人有一种大排量发动机的错觉,而一方面则来自于加速的感受。这台发动机搭配来自爱信的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有着相当充盈的动力表现,特别是低速行走时更有往前窜的冲动。187kW的最大功率和360Nm是我试车后才获得的动力数据,我个人也认为这套动力系统的表现非常符合账面数据,而且这套动力系统的平顺性值得称赞,除了低速时发动机带来略多的震动以外,拿着方向盘的我几乎是感受不到换挡的冲击。反正除了油耗略高以外,这套动力系统组合还是挺让我满意的。

我就是不喜欢SUV Volvo V60 C 005

最后回归到文章最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选择更高大的SUV呢?显然V60 Cross Country的引入只是对细分市场的一次探索,毕竟旗下已经有XC60和XC90两款SUV在销售了,不过你却不能够在它们身上体会到V60 Cross Country与轿车几乎无异的操控感受以及拥有大空间的灵活性,更可以拥有V60优美的身段。

或者欧洲才是V60 Cross Country的乐土,欧洲人对操控性执着的追求才会让车厂推出这类型的产品,但国人却只知道这样的产品并不比SUV好,国人更在乎的是看上去要够大气,既然要SUV,就不要像轿车般娇气,于是V60 Cross Country只能成为小众的心头好了。

我就是不喜欢SUV Volvo V60 C 006

重拾开拓精神 Cadillac CT6 000

重拾开拓精神 Cadillac CT6

CT6不只是Cadillac序列里的新产品,更划分了一个新的等级。不仅要讨人欢喜,还得够潮流。

我还记得之前在纽约旅行时,从公寓大堂走出一位西装笔挺的老人家,从容地跨上了DTS的后座,就像看以前的电视剧电影一般,一个老派得可以的镜头就在我眼前播出,而这就是大家印象中Cadillac的形象,老派、守旧、不作改变。

重拾开拓精神 Cadillac CT6 001

现时Cadillac旗下的产品已经不再是Old School形象,越来越变得年轻,像ATS-L和CTS一般,已经和旧时的Cadillac决绝地说再见。而这次在洛杉矶而不是东部地区体验CT6,我想Cadillac已经给了我足够清晰的信号,这不是一部传统的豪华车,而是一部潮爆的传统豪华车。

全新,就是全新 

在试CT6前,我翻遍Cadillac的族谱,想找到CT6究竟继承了那台车的精神,又或者流淌着谁的血液。事实上,我找不到,甚至我一度怀疑CT6是不是Cadillac的“亲生仔”,当我抱着这个问题去问CT6的总工程师Travis时,他答道:“你当然找不到CT6的前辈,因为CT6是全新的产品线,是Cadillac的集大成之作,不只是开拓全新的市场,更打开了全新的时代。”

重拾开拓精神 Cadillac CT6 002

何谓全新?至少我在CT6身上找不到太多来自凯迪拉克现有车型的影子,对对对,你可以说那个进化的钻石切割设计也没有比那ATS、CTS改变得太多嘛,要知道,钻石切割早就成为Cadillac的家族设计语言,CT6是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精雕细琢。同时,设计师Andrew认为,CT6反而会是日后Cadillac新产品设计的重要标杆。实在很难得在豪华车市场上找到这么一台标新立异的产品,大多数的车,都是逐渐向ABB靠拢,像CT6那般独辟蹊径的,还真是只有他这么一台。

重拾开拓精神 Cadillac CT6 003

当然,作为现代工业集大成者,一台汽车必须在设计上夺得先机,CT6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紧致,而且是作为一台大车的紧致,简单点说是“穿衣显瘦,脱衣有肉”,但CT6可是一台5.2米长的大车啊!究竟怎么做到的?Andrew说,因为CT6的车身使用了大量的铝合金,新型材料的引入,让设计有了新的可能,例如轮眉至发动机舱盖之间的高度,就因为使用了一体成型的车体构件,而可以大幅度降低,让车头高度变得更低。同时,前、后悬的长度能够缩短,从而更容易营造车体向前俯冲的有力姿态。

同时车身钣金件也因为引入了铝材,让一些以往不可能出现的折线出现在CT6身上,最有说服力的就是CT6侧面的那对双腰线了。

重拾开拓精神 Cadillac CT6 004

虽然在场有媒体同行认为CT6的设计并不特别好看,但我认为一台车,第一眼好不好看并不重要,耐看才是关键。CT6修长的身段让我想起了Cadillac曾经展出的那台概念车——Ciel,如果你拥有一台和概念车相当接近的新车时,你还怕你的车不耐看吗?

为了轻而轻

CT6的总工程师Travis一直强调一个字——轻,究竟CT6有多轻?告诉你一个数字,1629kg,这个数字比现时所有中级豪华轿车都要轻,而CT6处于的级别,却要比中级豪华轿车要高,这意味着CT6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发动机和更丰富的配置,但这一切都需要以重量为代价的,而CT6却能保持体重不升反降,新型铝合金材料车身为之贡献良多。

重拾开拓精神 Cadillac CT6 005

整台CT6的铝合金用量超过57%,粘合剂也在不少地方代替了以往的焊接或铆接方式,不仅提升强度,还能减少累赘。减重的结果是显然易见的,CT6这台5米大车不仅拥有灵敏的操控,油耗也可以有效降低,不过,正如我之前评价新Q7减重300kg的意义一样,一台乘用车重量降低,更重要的好处是行驶的贴服性可以获得显著的提高,也能够减少车体运动的惰性,让车内的乘客坐得更安稳、更舒适。

重拾开拓精神 Cadillac CT6 006

不过,CT6 57%的铝合金用量和大力宣传全铝车身的捷豹路虎、奥迪相比,并不见得特别多,总工程师Travis也承认这个事实,但他说道:“要降低一台车的体重真的不难,难就难在,减重之后还能不能继续取悦用户。”他认为,一台豪华车,不是独沽一味地减重就够了,但减重时能不能保证NVH表现和碰撞安全性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Cadillac并不是没有能力制造全铝车身,而是车身某些部位,用钢材比用铝合金更好,例如CT6座舱的底板就是用上了钢材,因为钢材在这里的强度表现和隔音效果比铝合金好得多,如果为了用铝而用铝,那这里就需要进行补强和加隔音绵,这样一来,重量反而会更高,这样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同时,也因为Cadillac拥有独家的铝点焊技术,让铝合金和钢材可以焊接起来,才让铝、钢混合车体成为了可能。

再问一次,2.0T够用吗?

每每一台大车换上了2.0T发动机,我都会问一句,够用吗?诚然,我是非常担心小排量涡轮发动机不够力去推动一台动辄一吨多两吨的大车。但无论是X5、7系还是Q7、A7,都已经以实际行动回应我的质疑,而这一次来回应的,就轮到Cadillac。

重拾开拓精神 Cadillac CT6 007

这副2.0T发动机和ATS-L 28T车型的一样,是高功率的2.0T SIDI发动机,最大功率203kW,峰值扭矩400Nm,论账面数据,比一台3公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还要厉害,当然,试车不是纸上谈兵,各位买杂志也不是看我给大家复读数据的。在繁忙的Los Angels市中心驶向Santa Monica,CT6 2.0T在密集的交通灯群里走走停停,虽然排量小,又载着4个人,发动机和变速箱也不见得很急躁,安守本分地驶出市中心。而一上高速,为了迎合美国的驾驶习惯,我早在匝道上就已经准备好加速,CT6的车速攀升速度比我预想中快得多,还未正式并入主道车速已经达到80mph(约128km/h),这得益新的8L45 8速自动变速箱拥有更多的档位,让每个档位之间的齿比可以设定得更绵密,加速表现自然更喜人了。

经过这套8AT的过滤,CT6并不会表现得特别暴力,反而显得张弛有道,这比起部分使用2.0T发动机的大车来得文明。

这套2.0T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调教和ATS-L相比分野不大,我觉得没有必要再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反正大家记得,2.0T够用,税费便宜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