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拂袖箭 Infiniti Q50 3.7

有线控主动转向DAS傍身,Q50更像是一把隐藏在华服之下的利器,而高科技与豪华的加持,更让Q50变得更加锋利,德国人把控豪华轿车的局面需要破一破了。

外观 (36)

次试Q50,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摸索那套DAS上,试完的感觉是一种否定之否定。

老实说我一直以来对现代汽车越来越电子化始终有所保留,我们都不能否认传统的机械机构好是好,有一种实在的接触与质感,但一种传统设计在极其成熟之后便易落入瓶颈而难以再发展,即容易泯然众人亦或沦为小众玩意,然后日渐式微。而汽车科技只有不断发展,开发新玩意,制造一些科技话题,吸引人的看点,才是生意之道。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新的创造发明会带来真正的进步与好处,让人们感觉到科技发展给自己带来裨益,这套DAS,莫不是如此。

动态 (24)

要有原本G37的经验,对这台全新的Q50亦不会太陌生,仍是熟悉的高性能豪华运动轿跑路数,车架质感有堪比德国车的水准,车厢用料、配备、设计则是与时俱进的豪华与数码科技风,完全代表现时最高水平。整体调校略偏重于运动,取向上已是十分清晰,就是一台高性能、重操控,却又能完全应付日常使用的,也代表着最新科技的运动型豪华轿车。

Q50 (33)

最大的陌生感便是Q50的转向,操作感受就好像以往G系列那种扎实紧致、回馈亦颇充分的转向质感仿佛被一道电流完全抚平了颗粒与棱角一样,变得如丝般顺滑,而双手在沟通的是一股被刻意模拟出来的回馈力道,感觉有些不真实,但又不完全是,很奇特的感觉。继续深入地试驾,快跑了一圈左扭右扭,DAS的好处开始显现,一是它的转向比例很快,二是反应极之直接快速,你转动多少角度,车头便会立即反应,如实呈报。单论turn-in的爽快程度,确有一种手起刀落的风味。这套方向盘从左至右只有两圈多一点,快速敏捷的反应速度,其车头之快已达跑车级数,加上一股电子化的风味,开上一圈下来我感到真的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

Q50 (17)

辩证地说,其实任何科技都有其两面性,这套线控转向的结构原理大家应该都有资料可询,大意是将方向盘的动作转变成电流,传递到转向机上,由电机来实现转向,而不再需要机械连接(当然,DAS系统保留了一套备用的机械连接,万一失效时做后备保证),顺着这套电子系统而来的则是电脑的介入,两侧车轮的转向就变得独立起来,因而能够聪明地对颠簸路面对方向的偏转予以修正,而让驾驶变得更加平稳起来。

Q50 (26)

线控技术的好处是相对于机械反应要更快速,而且是实时的,英菲尼迪将此技术首度应用于汽车的转向系统,最大的裨益就在于此,它较传统的机械连接的转向系统的优胜之处在于有更直接快速的操控感,但让我介怀的是,这套系统太过无情,快则快矣,但亦帮你主动过滤掉一些东西,转向初段的回馈尚算自然,亦能感受到双手与轮胎的角力,但之后时有时无的虚无感令人……总之,需要适应。

Q50 (29)

不过当我以开赛车的方式驾驶Q50时,我承认我又开始有点喜欢上这套系统了,把所有的设定都调成最Sport的模式,利落而又直接快速的车头反应一点也不拖沓,爽快之极,双手不用太大的幅度,手起刀落便转完一个又一个弯,回馈的力道亦充实而又有细微的变化,如此爽快锋利的转向,是我在其他任何车型之上都极少见到的。快速敏捷的转向我见识过不少,但像Q50这种程度的,则更是罕见,尤其是这又是一台车体不算小的四门房车,更是一种戏剧化的表现。

Q50 (28)

但是这种戏剧化之于一部四门房车,结合在整体的操控表现上则是新的一轮适应。一般而言这类运动型四门房车,都不会太过于刻意地去调校设定过于快速的转向比例,一则没有必要在房车上去得那么尽,二则还是要兼顾驾驶方式的均衡性,至多像宝马那样设定可变转向齿比。而开惯了“普通”设定的四门房车转向比例,再来开Q50,未适应时过快的车头反应时常会引发轻微的推头,反而过犹不及,此时保姆式的电子稳定系统便会及时地介入。其实Q50的操控,是倾向于转向过度的FR性格,又由于车头过于快速敏感,对于一台需要讲求一定的平衡性与稳定性的四门房车来说,相互之间是一种颇为矛盾存在,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会产生一些龃龉,但既然厂方已做了如此的设定,加上马力又很强,机械层面已无法迁就,那就唯有靠电子系统去补救。针对最基础与切身的操控安全性,Q50的电子稳定程序介入得相当积极又无声无息,相当高级。

Q50 (38)

左右快速变线时,车头快,车尾亦很容易就出现外抛的迹象,快速地跟着车头轨迹的切线而去,Q50的这种积极的FR个性,其实是延续了G37的调子,如果没有电子系统制御,此车较难驯服,需要驾驶者拥有一定的技术与精于感受车架的能力,因此车厂将电子稳定系统调校得介入相当积极,几乎一点宽容性也没有,是必须的。

Q50 (31)

当我以为Q50是一把神经刀之时,我全关掉电子稳定系统,欲再探个究竟。事实是只要你乱来,甩尾是轻而易举的事,毕竟350匹的马力摆在那里,但如果你认真地试探,渐渐地会发现Q50不啻为一把利器。转向锋利,悬挂的韧性也相当充足,车尾循迹能力充分,只要控油得当,出弯车尾亦只是稍微外移一点,但很快便重拾抓地力。我的认为是Q50的车架调校是有一定表演欲的后驱房车设定,却未必像以往G37 Coupe那样甩尾意图较突发的车架调校,至少Q50可以让驾驶者通过车架反应有充分的感知车尾外甩意图的时间。我不敢肯定是车厂在车架调校上有了怎样的调整,发动机动力与车架之间的匹配与平衡性上我是稍觉得车架可以再强一点更好。现在Q50表现出的操控特性,显性一点,一是有赖于245/40R19的轮胎抓地效果一流;二是,加长的轴距或悬挂调校参数的不同亦令操控时稳定性有一定的增强,但总体来说依然倾向于甩尾。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操控放开了束缚的Q50就像是在一条小径中去寻找那个最恰当的路径,你身着华服但怀揣一把利器,没有一点斤两是难有把握将它完全驯服,但越开越久便越觉得有挑战自己的空间,如此。

Q50 (37)

最后说下发动机。挂上VQ名头的,其运转时的顺滑与高级感都是有所保证,但此车的调校绝不似已往有些房车化的内敛性格。无论何时,它都能给你一种跑车式的加速感,转速与车速都是一涌而上。已试少见少的自然吸气V6又有现时涡轮跑车难见的可品尝的线性与层次感,而且高转之下依然持久发力。这副V6,能时刻提供饱满的扭矩,尤其在3000至5500转之间最为活跃与讨好的区间,且这股力量比G35年代大且刺激,发动机的活跃程度可以让你时刻处于亢奋之中。要挑剔一点的话,那就是末段缺乏另一个高峰,反而有些扭矩下挫,若末段再有一段刚韧之劲,那这副名机就可堪把玩了。

外观 (40)

通过细节塑造豪华

以往英菲尼迪G系列的车厢铺陈太过于“日产化”了,在用料和设计上面似乎找不到腔调,但坐到Q50的驾驶席后,我们发现Q50更加注重细节了。

车厢里面几乎所有会跟身体碰触的地方都用上了真皮包裹,皮质细腻柔软,跟欧系车厂所偏爱的生硬手感截然不同。中控台和车门的实木饰板都采用钢琴烤漆,跟试驾车的全黑配色方案组合起来更显得庄重而典雅,另外磨砂质感的金属点缀也是恰到好处。只要您细细揣摩,就会发现内饰设计师对Q50的车厢作出了一个通盘的、全局的细致匹配,而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豪华元素堆砌一起,贵气但不粗暴。

Q50 (27)

第一批进口的Q50没有长轴版,因为本来乘坐空间就足够,就算车里面四位乘客全部身高180cm也不会皱起眉头。而且座椅的乘坐质感在同级里面首屈一指,柔软厚实而且支撑充分,老美的消费口味就是跟国内比较一致,值得点赞。略显遗憾的是Q50没有给后排拓展影音系统,或者这跟偏向运动化的定位有关。

如果打开Q50的尾箱,你还会发现它竟然能同时装下两个常规尺寸的登机箱和一整套高尔夫球杆。这是优化了行李箱盖撑杆结构的结果,高尔夫球杆是整个横着轻轻松松放进尾箱的,如果这时候你身边站着一位宝马3系车主的话,他会傻了眼的。

外观 (4)

而另一个看点则是有两块屏幕的Infiniti InTouch,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人机交互系统,为什么?因为英菲尼迪想出了两个非常人性化的理念。首先,Q50有上下两个屏幕,上面的主要负责显示,例如地图和倒车摄像等等,下面的主要负责触控,例如设导航目的地或者车辆设置等等。目前市面上很多触控类的车载系统之所以用得不爽,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一个屏幕要同时兼顾显示和触控两个功能,这非常考验UI的设计功力。Q50的两个屏幕各自分工,就很好解决了车载人机交互系统的瓶颈。

外观 (16)

第二,InTouch系统引入了“用户”的概念。车子里面的配置越来越多,留给用户个性化设置的项目也越来越复杂,Q50这种连方向盘反馈都能设置的车子就更甚了。所以InTouch系统允许驾驶者建立自己的“账号”,各种车子的设定就会自动跟着不同的用户去走。这个“账号”还可以跟不同的车钥匙挂钩,用你专属的钥匙进入车内,包括座椅位置、后视镜、空调和音响等等都会自动切换到你上一次设定好的模式。

外观 (26)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